保护文化遗产,赓续历史文脉。10月30日,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在成都开幕,上百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展开智力激荡,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专家们不仅盛赞了以四川为代表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也呼吁全球各国携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既借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也让文化遗产保护惠及当下与后代。

论坛现场
四川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珍贵范例
30日上午,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的论坛举办地,与会专家学者步入会场前,被专门布置的四川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展吸引了眼球。展览上不仅有青城山、都江堰等四川文化遗产的精美图片,还带来了长嘴茶壶等非遗表演以及石窟数字化利用的项目展示,不少海外嘉宾借机体验了一把茶艺表演。

论坛嘉宾体验茶艺表演
以四川为代表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有目共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直言,四川三星堆、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既彰显了中国的引领作用,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珍贵范例。在他的宣推下,专家学者们下午专门前往三星堆和都江堰实地探访。在江水奔流的都江堰,英国的科技考古学家朱利安·亨德森得知这个水利工程2000多年来一直润泽着成都平原时不由感慨,“都江堰的壮阔令人震撼,很难想象这是两千多年前的智慧结晶。”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教授卡洛·瑞吉奥也表示:“我的祖国也有不少水利工程,但都江堰与众不同——我从未见过规模如此宏大、历史如此悠久的活态遗产。”

自贡灯会非遗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
正如朱利安·亨德森不吝赞美的那样,“过去几年间,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投入了大量资源,充分体现了中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在主旨发言时介绍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实践,“随着国际合作的开展和对有关国际遗产保护文件的认识,一系列重要遗产保护概念、理念渐渐被引入。‘不改变原状’‘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最小干预’‘定期评估’等重要原则被系统引入中国,推动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化与国际化。”他尤其肯定了四川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四川自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到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始终在遗产保护与利用中走在前列。”
中国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斑斓多姿,并且取得了保护利用的亮眼成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主旨演讲时同样以四川为例展现中国的非遗保护成果,“曾经门庭冷落、传承艰难的青城武术,如今已吸引超过20万传习者,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算法使模糊的川剧胶片影像重现光彩,三维技术将变脸绝技定格成可多角度观摩的教学范本;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瑰宝同台竞艳,熠熠生辉……”他认为青城武术的复兴堪称典范,“在当地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下,该项目被纳入全民健身规划,通过建立研究会、开设传习所、进驻景区、融入夜市,传习人群暴增至20余万,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共生。”

